Boundary
Maxwell的邊界條件大部分使用者都熟知,這裡想要介紹兩個較特別的邊界條件:電阻薄層邊界(Resistive Sheet Boundary)、表面阻抗邊界(Impedance Boundary)。
電阻薄層邊界(Resistive Sheet Boundary)
📌 定義與用途:
當兩個導體在一個導電路徑中接觸時,由於接觸不完美,通常會在接觸表面上產生電壓降。Resistive Sheet Boundary 就是為了模擬這種接觸電阻而設計的條件,使用單位為歐姆(Ω)的「集總電阻」來定義。
✅ 典型用途:
模擬導體接觸面的電阻,例如兩個金屬零件的接觸面。
可用於導體內部或表面的薄層結構,以提高導電路徑的總電阻。
在特定位置產生局部損耗(Localized Loss Density),也就是引入局部損耗密度(Loss Density)來模擬熱效應。
✅ 其他用途:
模擬端子接觸電阻(無論是絞線或實心導體)。
📉 模擬損耗計算:
損耗輸出為:Surface Loss Density(表面損耗密度)
被歸類為導體的損耗並列入 「 Solid Loss 」 報表中。
若要用於機械分析,可將其作為「Heat Flux(熱通量)」分配至相應面上。
🔧 設定步驟(Assigning a Resistive Sheet Boundary):
選取幾何物件
通常是薄層物件(sheet object)或 3D 導體中與其他導體接觸的面。
注意條件:
薄層必須完全在導體內部或其表面上。
薄層的兩個面都必須接觸導體。
電阻值不可設定內在變數(intrinsic variable)。
表面阻抗邊界(Impedance Boundary)
📌 定義與用途:
Impedance Boundary 用來模擬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效應,而不需直接在導體內建立細網格來計算渦流電流。這大幅節省計算資源,尤其適用於下列情況:
✅ 使用條件:
趨膚深度比導體結構尺寸小兩個數量級以上 → 導體內部無法用網格細緻劃分,難以直接模擬渦流。
磁場在導體內部垂直方向衰減很快,而平行方向變化緩慢 → 可用表面阻抗方式簡化求解。
交流電源距離導體表面(產生渦流處)較遠 → 導體不需明確參與求解區,效果近似良好。
🔧 模型建構方式:
導體本體需從求解域中移除
若屬於外部邊界,則需將感應電流發生面設為「問題區域外部表面」
若屬於內部邊界,可將物件設為「理想導體」,或取消
Solve Inside
設定,再加上 Impedance 邊界
🧪 模擬結果的特性與限制
阻抗邊界僅為近似模擬,它不會直接計算導體內部的感應電流。
通常,這種方法可以相當準確地模擬場型,但在**表面不連續處(如角落)**可能會有差異。
若模型中同時包含以下三種條件:
阻抗邊界條件
異向性磁導率材料(anisotropic permeability)
繞組(winding) 則該模型將無法使用 Maxwell 渦流求解器或瞬態求解器進行求解。
📉 實際範例說明(典型應用)
假設你有一個交流電源,頻率為 1 MHz。
在其附近有一塊導體,其趨膚深度為: 6.6 × 10⁻⁵ 公尺
而該導體的厚度比這個值大數個數量級。
同時該導體距離電流源也相對較遠。
在這種情況下,你不需要實際建模導體內部,可以僅在其表面加上阻抗邊界條件,即可近似模擬其電流損耗與場效應。

Last updated